close
作者 :達賴喇嘛
推薦指數★★★★★ 簡介:
如果「愛」,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就不會有這麼多迷惑的眾生
因為「愛」,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溫柔的渴望,所以珍貴脆弱
然而「愛」,要超越小小的自我並愛上敵人,需要智慧與方法
達賴喇嘛!
圓融智慧卻又溫柔慈悲的修行者
看到這個時代人心對愛的渴求與無助
他以深刻的智慧、慈悲的雋語告訴我們---如何讓愛無限延伸
《真愛無限》運用七個西藏寺院修行的技巧---------
教我們調伏心中的憎恨、轉換生命中的各種關係、
從慈悲中體驗無限寬廣的愛、走向智慧與證悟之道。
每篇文章都有一段經典的智慧愛語,啟迪人心,值得細細思量。
*書籍首刷附贈限量典藏【真愛無限 達賴喇嘛 祈福卡】
帶給自己與朋友一份無限延展的真摯情感與祝福。
【精采書摘】
第一章 我的觀點
當我談到愛與慈悲,我並不是以佛教徒、或是西藏人,甚或以達賴喇嘛的身份來談。我是以一個人對人的方式來談。我希望此刻的你也當自己是一個單純的人,而不是美國人、亞洲人、歐洲人、非洲人、或是任何一個國家的人。凡此效忠都是次要的。如果你我以人的身分找到共同基礎,那我們就能在基本層面上溝通。如果我說:「我是僧侶」或「我是佛教徒」,這和我作為人的本質相比起來,都是短暫的。作個人才是基礎,我們都是從這個基礎起來的。你生而為人,這點到死都不會改變。至於你有沒有唸書,年紀大小,有沒有錢,這一切都不重要。
化解問題
不論在大城市、農場、偏遠地區或鄉下,人們總是忙進忙出。為何如此?我們都受慾望驅使,想活得歡喜。這樣做是對的。但我們必須謹記在心,太著重於生活的表相並不能化解不滿足的大問題。愛和慈悲,關懷他人才是歡喜的真源,心中充滿善念,即使身處困阨,也都不覺得苦。但是,你若是心懷憎恨,即使生活奢華,也不覺得樂。所以,要得到真正的歡喜,必須展延愛的界域。這既是宗教思維,也是普通常識。
瞋怒不能對治瞋怒。如果有人施怒於你,而你也以怒氣還之,必以不幸收場。反之,你若能控制怒氣,並以相對的心念回應,如愛、慈悲、忍讓、耐心,不僅你保持了平靜,而對方的怒心也會逐漸平息。有瞋怒之心,則無平靜,沒有人對此有異議。只有透過慈悲和愛,心靈才會得平靜。
只有人類能明辨慎思。我們了解結果,想得長遠,也能發揮大愛(infinite love)。就我們所知,動物的愛和感情都其限制。但人一生氣,這些潛在的可能都會消失。沒有敵人用武器能抹殺這些特質的,只有憎恨做得到,憎恨是破壞份子。
如果深入探討這類的事,就會發現我們行為的藍圖其實都在心中。人毀掉自己不是出於外在的原因,而是出於內在的無明。同理,成功也存於心中。透過自我修持、自我察覺,徹底明瞭瞋怒的缺點,慈悲的正面效果就會出現。如果你現在很容易發怒,只要心裡清楚明白、徹底察覺,你的憤怒就會降溫,進而轉化。因此,本書的要旨在為那種了解來做準備,使真正的愛得以增長。我們必須修心。
所有的宗教都教導愛、慈悲、真誠、正直,都以各自的方式改善生活。但如果我們太強調自己這套哲學、宗教或理論,太過執著,甚至想將之強施於別人,結果一定很麻煩。基本上,所有的大宗師,包括釋迦牟尼佛、耶穌基督、穆罕默德、摩西等,都發心幫助世人,他們不是為自己謀些什麼,更不是為了製造更多困擾。
宗教也許已經和深奧的哲學問題成了同義詞,但兩者的差別在於宗教的核心是愛和慈悲。因此,我在本書講的是愛的修行。以我的經驗,愛的修行可以帶來心靈的平靜,也可以幫助別人。愚痴自私的人總想到自己,果報當然不好。有智慧的人會為別人著想,盡力幫助別人,結果自然歡喜。愛和慈悲利己又利他,只有對人慈悲,心靈才會平靜。
擴展內心世界去包容周遭眾生,會帶來融合、和諧、合作,若進一步擴及國家、擴及全世界,則會帶來互信、互敬和真誠的溝通,終能集合眾人之力,一同化解世間的問題。這都不是夢。但我們要先改變自己。
我們每個人對全人類都有責任。要把別人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,以彼此的福祉為念,減輕別人的苦痛。不要只汲汲於謀自己的福,要做些有意義的事,一些攸關人類福利的事。
以愛與慈悲為動念,尊重別人的權利──這才是真的宗教。穿著道袍,言必稱神,想法卻自私自利,這不是真正有信仰的修行。也就是說,只要真正關懷世人,落實利他的信念,不論是政治家或律師,都可算是有信仰的修行人。重點是要服務他人,而不是支配他人。有智慧的人總是落實愛的修行,如同古印度學者和修行成就圓滿的龍樹在《寶鬘論》(亦譯為《寶行王正論頌》)所說:
己能熟揀擇, 身口意三業, 恆利益自他, 說為有智人。
宗教修行是出自良善的發心、真誠的理念和眾生的利益。生活處處皆宗教。如果我們為眾生而活,就是宗教生活的標記。
這是我的宗教,簡簡單單。不需廟堂,不需複雜的哲學。心靈便是廟堂,哲學即是慈悲。
因為「愛」,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溫柔的渴望,所以珍貴脆弱
然而「愛」,要超越小小的自我並愛上敵人,需要智慧與方法
達賴喇嘛!
圓融智慧卻又溫柔慈悲的修行者
看到這個時代人心對愛的渴求與無助
他以深刻的智慧、慈悲的雋語告訴我們---如何讓愛無限延伸
《真愛無限》運用七個西藏寺院修行的技巧---------
教我們調伏心中的憎恨、轉換生命中的各種關係、
從慈悲中體驗無限寬廣的愛、走向智慧與證悟之道。
每篇文章都有一段經典的智慧愛語,啟迪人心,值得細細思量。
*書籍首刷附贈限量典藏【真愛無限 達賴喇嘛 祈福卡】
帶給自己與朋友一份無限延展的真摯情感與祝福。
【精采書摘】
第一章 我的觀點
當我談到愛與慈悲,我並不是以佛教徒、或是西藏人,甚或以達賴喇嘛的身份來談。我是以一個人對人的方式來談。我希望此刻的你也當自己是一個單純的人,而不是美國人、亞洲人、歐洲人、非洲人、或是任何一個國家的人。凡此效忠都是次要的。如果你我以人的身分找到共同基礎,那我們就能在基本層面上溝通。如果我說:「我是僧侶」或「我是佛教徒」,這和我作為人的本質相比起來,都是短暫的。作個人才是基礎,我們都是從這個基礎起來的。你生而為人,這點到死都不會改變。至於你有沒有唸書,年紀大小,有沒有錢,這一切都不重要。
化解問題
不論在大城市、農場、偏遠地區或鄉下,人們總是忙進忙出。為何如此?我們都受慾望驅使,想活得歡喜。這樣做是對的。但我們必須謹記在心,太著重於生活的表相並不能化解不滿足的大問題。愛和慈悲,關懷他人才是歡喜的真源,心中充滿善念,即使身處困阨,也都不覺得苦。但是,你若是心懷憎恨,即使生活奢華,也不覺得樂。所以,要得到真正的歡喜,必須展延愛的界域。這既是宗教思維,也是普通常識。
瞋怒不能對治瞋怒。如果有人施怒於你,而你也以怒氣還之,必以不幸收場。反之,你若能控制怒氣,並以相對的心念回應,如愛、慈悲、忍讓、耐心,不僅你保持了平靜,而對方的怒心也會逐漸平息。有瞋怒之心,則無平靜,沒有人對此有異議。只有透過慈悲和愛,心靈才會得平靜。
只有人類能明辨慎思。我們了解結果,想得長遠,也能發揮大愛(infinite love)。就我們所知,動物的愛和感情都其限制。但人一生氣,這些潛在的可能都會消失。沒有敵人用武器能抹殺這些特質的,只有憎恨做得到,憎恨是破壞份子。
如果深入探討這類的事,就會發現我們行為的藍圖其實都在心中。人毀掉自己不是出於外在的原因,而是出於內在的無明。同理,成功也存於心中。透過自我修持、自我察覺,徹底明瞭瞋怒的缺點,慈悲的正面效果就會出現。如果你現在很容易發怒,只要心裡清楚明白、徹底察覺,你的憤怒就會降溫,進而轉化。因此,本書的要旨在為那種了解來做準備,使真正的愛得以增長。我們必須修心。
所有的宗教都教導愛、慈悲、真誠、正直,都以各自的方式改善生活。但如果我們太強調自己這套哲學、宗教或理論,太過執著,甚至想將之強施於別人,結果一定很麻煩。基本上,所有的大宗師,包括釋迦牟尼佛、耶穌基督、穆罕默德、摩西等,都發心幫助世人,他們不是為自己謀些什麼,更不是為了製造更多困擾。
宗教也許已經和深奧的哲學問題成了同義詞,但兩者的差別在於宗教的核心是愛和慈悲。因此,我在本書講的是愛的修行。以我的經驗,愛的修行可以帶來心靈的平靜,也可以幫助別人。愚痴自私的人總想到自己,果報當然不好。有智慧的人會為別人著想,盡力幫助別人,結果自然歡喜。愛和慈悲利己又利他,只有對人慈悲,心靈才會平靜。
擴展內心世界去包容周遭眾生,會帶來融合、和諧、合作,若進一步擴及國家、擴及全世界,則會帶來互信、互敬和真誠的溝通,終能集合眾人之力,一同化解世間的問題。這都不是夢。但我們要先改變自己。
我們每個人對全人類都有責任。要把別人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,以彼此的福祉為念,減輕別人的苦痛。不要只汲汲於謀自己的福,要做些有意義的事,一些攸關人類福利的事。
以愛與慈悲為動念,尊重別人的權利──這才是真的宗教。穿著道袍,言必稱神,想法卻自私自利,這不是真正有信仰的修行。也就是說,只要真正關懷世人,落實利他的信念,不論是政治家或律師,都可算是有信仰的修行人。重點是要服務他人,而不是支配他人。有智慧的人總是落實愛的修行,如同古印度學者和修行成就圓滿的龍樹在《寶鬘論》(亦譯為《寶行王正論頌》)所說:
己能熟揀擇, 身口意三業, 恆利益自他, 說為有智人。
宗教修行是出自良善的發心、真誠的理念和眾生的利益。生活處處皆宗教。如果我們為眾生而活,就是宗教生活的標記。
這是我的宗教,簡簡單單。不需廟堂,不需複雜的哲學。心靈便是廟堂,哲學即是慈悲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